English

从不够穿到穿不完

回首改革开放20年
1998-12-10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莫江兰 我有话说

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。二十多年前这句父母用于教育子女的话,对如今的孩子来说,可能仅仅是一则笑话,但对年过6旬的王大爷夫妇来说,却深有感触:“过去的衣服是老大穿了,老二穿,衣服破了打补丁,实在不能补了,还要留着做衣服里子,丢是绝对舍不得的。”谈及二十年的变化,王大爷感慨地说:“过去是不够穿,现在是穿不完,过去是自己做,现在是买现成的。”记者采访时,王大妈还特意拿出不久前整理衣柜时翻出的一个旧枕套:“当时就为了省几尺布票,所以买了四条手绢做成了这个枕套,因为手绢不用布票。”

据一直在百货大楼工作的王大爷回忆,当时百货大楼最热门的柜台是纺织品和缝纫机柜台,卖纺织品与卖成衣的经营面积相当,有2000多平米,而缝纫机做为当时的一大件,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

“受钱和布票的限制,衣服也不可能想做就做,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可能给孩子或自己做上一套。做衣服也不那么容易,没有衣服样子,就比划着成衣进行裁剪。长短、肥瘦基本合适就行了,根本谈不上什么式样。”谈及此,王大妈开心地笑了起来,好像讲故事一般。

“鞋也是很少买的,皮鞋连想都不敢想。买布面,自己做。稍好点的买双塑料白底,当时塑料底5角钱就能买到,而一双成鞋要卖到2.80元。由于也不会做鞋,只好照葫芦画瓢。”

当时都没有几套衣服,每个季节有三套衣服已是奢侈。新衣服就更少了,就是做了一件,也总舍不得穿,总想留到比较重要的场合穿,“新衬衣是绝对不舍得穿在厚厚的衣服里面的,为了有个衬衣领子,冬天就在衣服里面套上假领子,以示好看。”

如今,王大爷的衣柜里有纯毛西服5套、毛衣5件、毛裤2件、衬衫7件,皮鞋4双,“都是自己买的,一辈子也穿不完。有时看到喜欢的服装样式,不管多少钱也会不犹豫地买下来。”现在老俩口每月的穿着开支最也少在100元以上。过去一直支着、处于使用状态的缝纫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,只偶尔的为小孙子换个拉锁,改个裤长什么的用一用。

而今再访百华大楼,王大爷倍感变化的快速:纺织品柜台缩小了近一半,成衣柜台则增加了好几层的面积,服装款式新颖别致,尤其服装面料,有涤纶的、南韩丝的、羊毛的,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。

不过,历史似乎也有开玩笑的时候,当过去我们为仅有的棉布衣服感到土气,为有人能穿上一件涤卡或的确良的衣服而羡慕不已时,绝没有想到经过二十年,纯绵制品服装竟成了人们竞相选择的上等品,且价格远高于一般的化纤制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